人生需保持似水的多变与不稳定性

什么是做自己

 

有一本书名为能力陷阱,它所讲述的是关于每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设限,并以此为乐,认为只要做自己爱做和擅长做的就是做自己了。

但实际上,做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,因为只要说自己就适合或者就只能/擅长做这些的时候,就是在给自己设置局限了。

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,应该就是因为她/他已经懒得去探索或者学习了,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这个人死的时候。

 

《寄生兽 生命的准则》

这部番剧里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:

人类似乎是最接近于魔鬼这个词汇的生物。

因为人类总是看似柔弱的像根随时会逝去的芦苇,实际上做出许多同族相杀,或者以欺负弱者为乐,并喜欢给别人贴标签/写恶评等令他人痛苦的行为。

纵观人类的历史,人类的进化发展史可以说是工业革命之后便一直是以破坏环境/为了掠夺财富实现资本原始积累而引发战争。

或许是自满到了顶天的地步,人们思考问题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。

以至于对大自然发出的警告允耳不闻——连年不断的洪灾,全球变暖,臭氧层空洞,以及千年不化的冰川开始消融,北极熊开始生病/早死。

剧中的新一说过:如果人类真的开始爱护地球并且做出维护地球其他物种的行为,那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不想自我毁灭而做的努力吧?

米奇后来的话确实令人深思:“人们会对其他物种产生怜悯和爱护的想法,这是人们区别于野兽的主要地方。”

那原本人们的内心有着闲暇,这样的悠闲会令人们成为懒惰的代言人也不一定,可是人们也会选择管理自己的时间/注意力以避免自己坠入活出自我的陷阱。

什么都依赖/以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标准。

而寄生兽,这一部对人类人性、生存、环境与人的关系深刻反思的优秀作品,剧情紧凑逻辑合理,动漫的每一帧图都可以体现出制作人员的用心。

寄生兽的结尾描述了男主的思考:

聖性(divine sex)之性是超脫了肉體的情慾(lust)的捆鎖,也超越了人文主義的藝術範疇,而進入上帝神聖本體的愛,是有上帝形像和樣式的本質。

描绘性之與上帝就是愛,即是性與愛原是從一體而出的無原罪的本質。

不過,這裡必須強調,人不可藉此把性看為一種沒有倫理和不合聖經的藉口,去放肆性的活動。

毕竟生活不是一直处于良性循环的,因而有所节制的探索性又又何妨呢?总比担上人命这样的风险要好得多。

 

保持正向指导自己的人生比任何事情都重要。

 

因为人活着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,这一切的因缘际会都是自然发生/主动选择的。有些人与自己结缘后离开,或者结缘后一直陪伴。

或者与人发生冲突/矛盾并觉得刻苦铭心,但是从始至终自己能做到的/应该学会的也只剩下如何自处了。

或许有人会说与人结缘,进而想要照顾他人那是她/他的人生追求。这似乎是满足了自己的控制欲与自我被需要/自我感动的必需条件,最终因与人对话而了解自己,认识自己才是重要的事。

例如有人言感到孤单就去养一条狗,那是因为狗狗总是可爱的,而且无需言语就知道它是需要你的。

因为人总是渴求被需要,被重视,被关心的。养狗狗可以满足的也只有一个人的自我被需要感。

 

做一个狗狗的主人——铲屎官的好处:

狗狗的天然自觉可以培养自己早起早睡,而锻炼小狗狗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健康。

因小狗狗的默默守护而欣喜,也会因小狗狗的调皮捣蛋而生气无奈。

最终因自己的辛苦教养而日渐成长成公主/王子的时候,你会得到欣慰或满足。

 

但我们始终要记得人是一座孤岛,并不能光为了他人而活着,因为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。

 

而因为这是只活一次的人生需要警惕的是不让自己怨恨别人。

也不让别人怨恨自己,招致个人的名誉/品牌被人诟病,与人结怨。

因为你是自己的主人,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。

 

人最重要的并非守着一堆钱过日子,因为钱只是生活中交换物品/服务的一个符号。

我喜欢曾在书中读到的关于钱的意义《最大的银行-探索生命的黑箱》:

意识是有能量的,行善是一生所必须要奉行的事情。(人是不会死的,意识不死,生生不息)

 

摘录:

原来,这个宇宙,就像是个「银行」。在这个最大的银行里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「户头」。跟一般银行比起来,这个银行的利息实在太丰厚了,而且还是自己决定的!

存在这银行的「货币」,比美金还好用,不管到哪都通用,无需兑换。

 

私のお金 + 私の時間 + 私の体

私の一生は私が責任を持って、極楽や辛いや自分で味わいていて欲しい。

 

父と母は自分の死後が泣いてくれるかも知れないです、いつか自分が自分を責めないでくれるなら、何よりの喜びです。

 

人有着与动物一样的各种欲望,但是人之所以为人,或许就是在不停的与自己的欲望斗争着,并努力往较好的方向前进着。

我们生而信之,相信自己会成长为自己一直向往的样子。相信自己会努力改变自己的惰性和青涩。

相信自己会充实自己并好好保护自己。

对其他的人应该尽量少去评价,用第三人称视角来观察世界或许更加客观一些。

只是别把自己活成了自己讨厌/嫌弃的人物了。

 

假如有一个人爱看各种故事,爱说各种八卦,爱吃各种美食,爱无所事事。

那也是这个人的存在方式,并没有必要因为他/她这样的生存而进行评价/批判。

正如法国电影的《安然入眠》,或者是《风平浪静的凪的新生活》。

因为每个人都是他们自己的主人,无需别人来指手画脚。

而自己的亲人会因为孩子这样浪费时间而苦恼,但那也是父母亲人们自己的选择,他们选择为这样的无所事事者苦恼,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所属物。

那么有些父母一直给所属物认真浇灌自己的爱心与时间精力,当然这样一来父母便会期待这个自己常年养育的孩子带来回报。

因为从一开始父母便是打算让生下来的孩子照顾自己的老后生活的。

因为现在的时代,人们的老后生活没有办法得到保障,养育自己的孩子当赚钱工具或许比交社保要好得多。

可是自己的小孩就不该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想要的理想了吗?

假如你想要一颗摇钱树,你不如多买些保值产品,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。

真的没有必要养育一娃来克己复礼/卧薪尝胆/忍辱负重了。

自分の要望を満足させてあげます(自己的心愿要去满足)

有些人守望一生,都无法得愿以偿。

那是因为这些人认定自己有很多局限性,并且被这样的局限性给套牢不愿跳出舒适圈了。

假如你不去思考自己的事,你就会被形形色色的事物给迷惑住,甚至无闲暇去与真实的自己对话,指不定到最终只能过上自己从未想象过的最难过的生活。

一如有的人习惯说自己没办法,那等到真的有灾难来临时,他们便失去了反脆弱性。

一旦自己一口咬定自己就是这样的程度了,那也就真的成为活死人了。

例如现在大火的脸书初期投资者/企业家Gary Vee的演讲和分享总是在强调别给自己设限,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出真实而不悔的自己。

《芬奇》里面的主人公也是如此,他曾经是一名程序员,他死前后悔的不过是没有做过的事情,而不是已经做过的事情。

发表回复